文章详情
返回 张玉卓,1978年考入山东科技大学,1982年毕业以后考入中国煤科总院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先后担任煤科总院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神华集团副总经理、中国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务。1991年,获“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国煤炭学会青年科技奖”、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996年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993年被授予“孙越崎青年科技奖”、“中国国家机关优秀青年”;1996年被人事部评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入选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01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张玉卓同志从事采矿工程专业,潜心研究矿山地表沉陷预测与控制。提出了矿山岩层的模糊内时本构理论和模糊判据,建立了基于模糊逻辑的煤矿岩层移动的建筑物下采煤的专家系统,发展了层状岩体的连续与随机介质力学两种预计体系,提出了地表非连续变形全剖面定量计算方法等学术理论。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将发展的连续介质理论和岩层移动分析概率方法相结合,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非协调模糊动态预计理论,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位。
在美国,张玉卓享受着月薪4000美金的待遇,主持着一个200多万美元的科研项目,过着“汽车洋房、花园别墅”的金领生活。但这并不全是他所想要的,在他眼里,国内每月3000元的工资收入胜过在美国月薪4000美元的金领待遇。他想要的,是别人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这些东西,张玉卓认为:作为一个“外乡人”,你就是在美国干到天,也永远不会得到!认定了这一目标之后,张玉卓回国了,开始了他对又一个新的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
为跳出“农门”,张玉卓夹着自带的板凳步行到邻村去求学……
一夜的大雨过后,村里小学的教室墙应声坍塌在泥泞中,孩子们昨天还在那里读书的课堂一夜之间变成了一片废墟。摆在孩子们面前的是两条路--要么休学,回家放羊,下地干活,要么步行十几里,到邻村的学校去念书。可是邻村的教室也不富余,能去读书的名额有限,并不是哪个孩子想去就可以去的。能否读书的命运并没有掌握在这些孩子的手中,他们惟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录取名单公布。
名单终于下来了。张玉卓不幸失去了继续读书上学的权利。这一突如其来的厄运对于他来说实在是个不小的打击。小学四年级的他刚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就面临着这人生中第一次转折在他心里,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次转折将给他今后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变化,年幼的他只是渴望继续在课堂上读书识字,和小朋友们玩耍嬉戏,而不用整天去做那些与他的年龄和个头儿极不协调的体力活儿。
张玉卓的父母都是农民,大字不识得几个。而作为孩子的父亲,第福海一没有关系可找,二没有厚礼可送,但他认定了一条——得让孩子识字!“想让孩子上学,咱找谁去?”纯朴的张福海整整想了一夜,终于想起了邻村小学的一个老师和他们家七弯八拐地总算有点儿亲戚关系。于是便跑到自家地里,挑了几个最好的西瓜,晚上送去那个老师家里拉关系。可刚和人家寒暄几句过后,张福海就不会说话了,只是一屁股坐在凳子上,一声儿不吭地吸他的旱烟袋。那个老师被搞得摸不着道儿了,问:“你来了是不是有啥事儿啊?”闷了半天,他才挤出一名:“小三儿(张玉卓)想上学,现在排不上,你能不能给说说话儿?”
终于,父亲的心思没有白费,学校同意了!但没有座位,得自带板凳,看来是给了个“旁听生待遇”。这一决定对校方来说或许无足轻重,但它给年少的张玉卓带来的却无疑是今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如此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聪明的张玉卓知道该如何去珍惜。珍惜的结果是,当山东矿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发到他手里时,欣喜若狂的他还不到16岁。消息传出,乡亲们纷纷奔走相告:“瞧人家福海的孩子多有出息!考上大学了!进城了,再也不用下地了”……
能够读大学,在16岁的张玉卓看来,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事了!四年的大学生活给他带来了质的变化,他像一块又大又厚的海绵,尽可能地吮吸着源源不断的各种知识。转眼间,20岁不到的他便以全系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了,并令人羡慕地被指定为留校任教的人选。这也使他面临着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选择——工作还是考研:挣钱就不能学习;学习就不能挣钱!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放弃留校资格,继续深造。他先考入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矿山测量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又考入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我要的是月薪3000人民币‘报酬’还是月薪4000美金的‘施舍’”?
1988年12月,26岁的张玉卓博士毕业后回到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担任研究室副主任、课题组组长,负责抚顺地区的煤矿开采。在矿山一线,煤矿工人亲切地称他为“矿工博士”,在煤炭科技界,他得到了包括老一辈科技专家在内的同行们的尊重。由于他出众的工作业绩,“命运之神”将好运再一次降临到他身上——1992年,张玉卓有机会申请出国,参加英国文化研究会的TC博士后项目。在这一年,张玉卓的研究成果非常显著,当他带着自己的论文到美国作演讲时,立即引起了美国南伊利诺依大学一个研究模拟课题的系主任的极大兴趣,邀请他一起主持一个200多万科研经费的研究项目,月薪4000美金!
张玉卓思前想后,问题又一次出现了:一方面,院里像他这样的年轻学术骨干少之又少,经过一年的出国深造,非常需要他马上回国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另一方面,如此优厚的待遇和先进宽松的科研条件,试问有谁会对此心如止水?煤科院也左右为难:国内根本无法提供的科研条件,一旦放弃的确可惜;如此难得的青年学术精英、多年栽培的技术骨干,万一“一去不复还”岂不损失更大?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这样很长一段时间,张玉卓奔波于东西半球之间。
终于,张玉卓下定决心,先掌握先进技术,再回来报效祖国;终于,煤科院也忍痛割爱。
1993年9月,张玉卓全家移居美国,过着美国大众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夫人漫步在学院18世纪的建筑群和古木绿荫间,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时装界精英愉快交流;孩子托给一流的幼儿园,用英语流利地与不同肤色的小朋友追逐打闹;别墅里时常传出一家人的欢笑;草坪上偶尔也会有昨晚烧烤晚会过后残留的木炭和烧烤架……
命运就是如此神奇。没有人会想到,20年前一个连上学都还得自带板凳的农家孩子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美国的“金领一族”。这样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在今天的社会里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但张玉卓并不这样想。
对此,张玉卓深有感触:“人生的追求应该是分层次的:最初可能是生存,就像我的童年,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心满意足了;其次是安全,就是希望自己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能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再次就是社会地位,在物欲得到充分的满足后,你就会希望得到别人对你的尊重;最后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是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得到社会的认同。”
在美国,张玉卓对前两个人生目标的追求已经得到了满足,但他却无法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社会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在这里,4000美金的月薪不像是我工作的报酬,倒更像是对我的一种施舍!”
作为一个外乡客,你就是在美国做到天,成就再大、职位再高,美国人都不会觉得这是你的功劳。在他们眼里,课题是他们提出的,科研经费是他们申请的,功劳和尊重也理所应当归他们所有,至于“外国人”在其中所作出的成绩,那是我们国家高薪聘你所应该得到的回报,是你的工作和义务!
当张玉卓的人生追求又一次提高标准的时候,他想要的也不再是“金领阶层的生活”那样简单了,别人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在你回到祖国,将自已的能量释放在祖国的煤炭事业上的同时才能获得,那时他就可以以主人的身份自豪地得到人们的尊敬和应有的成就感。
张玉卓开始犹豫:我要的是月薪3000人民币的“报酬”还是月薪4000美金的“施舍”?
但作出决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回国,将面临四大难题:夫人正怀孕,回国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如何解决?夫人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在读研究生,现在享受着州内学生的优惠待遇,回国后比现在高出十几倍的学费如何支付?和美国的合同尚未期满,违约赔偿谁来负担?回国后前途未卜,国内的经济水平和科研条件究竟如何?再加上美国同事和老板的一片反对声,更使得张玉卓举棋不定了。
最后,对人生更高目标的追求在这场激烈的内心斗争中渐渐占了主流,张玉卓痛下决心,毅然回国。
“今天的我又找到了自己心里的追逐目标”
1995年,张玉卓回到中国煤科院。先后担任院长助理、副院长、山东兖州矿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挂职)等职务。为了找回在美国失去的东西,张玉卓付出的太多了:为不影响妻子的学业,直到1997年妻子毕业后,一家人才得以团圆。在此期间,张玉卓甚至连孩子出生都没能在妻子身边;与过去相比,百分之一的微薄收入和妻子成十倍的昂贵学费很快就将张玉卓原本不多的积蓄一扫而光了(他每次回国都从自己的积蓄里抽出一大部分来给院里买设备或直接提供科研资金)……
然而困难还不仅仅如此,回国发展的决定还给张玉卓带来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更大的转折。
1999年3月,张玉卓正式被任命为总院院长。同年7月,煤科院转制为中央直属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这一来,使得煤科院从一个长期由国家拨款的科研单位变成了一个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更使得张玉卓从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者变成了一个需要“事事关心”的企业老总。张玉卓大刀阔斧地搞起了机构改革:机关总部由原先的150多人精简到62人;原先的部门按企业编制重新构建:分为人力资源部、市场开发部等等;成立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动上市;实施“5625”战略,即重点在五个方面保持国际国内的领先水平,建设六个产业群,2010年销售总额达到25亿元人民币……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听起来好像几句话了事,但对于这样一个老科研单位,对于这样一个年轻学者来说,力度之大,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从当上院长起,张玉卓就开始为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目标而不懈地追逐了。院里的产业收入也直线上升……伴随着公司一天天壮大,张玉卓承认:“今天的我又找到了自己心里的追逐目标,我的生活也会因此而更充实、更精彩、更有活力。”
(李雁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