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返回
莫道浮云遮望眼 守得云开见月明
作者:校友办  发布时间:2016-05-23  浏览量:

对孙朝阳和他的队友来说,2016年1月29日注定是一个无眠之夜。这一天,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组织、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支持的2015年度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评选结果揭晓: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智能海洋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同时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4万元。
  获得“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足以让人引以为豪:获此殊荣者,全国高校每年仅有50支团队。奖项的获得也标志着该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嫩芽初长成
  2009年,机电学院学生参加亚太机器人大赛并闯进全国16强,但同时一个高校中具有共性的现实问题出现了:参赛那批学生毕业后,由于没有形成人员梯队,经验和技术无法传承,接下来的同学没人会操作,没人再继续研究,机器人成了“展览品”,机器人的研究创新遇到了瓶颈。
  学院领导和老师意识到:建立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十分重要,势在必行。于是,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立,拥有二十余项专利的学生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孙朝阳担任了队长。自此以后,团队“新老”更替,旧成员毕业后马上有新的成员补充进来,形成良性循环,专业上也进行了合理搭配。
  团队成立之初,并没有固定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向也经常变换,往往是这半年搞三维建模,那半年制作机电作品,这几个月做一个循迹小车,那几个月做一个高楼逃生器。这样经常变换方向导致队员精力分散、研究杂乱无章,没有深入性和系统性。很长一段时间内,团队没有做出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
  面对这一情况,院长肖林京告诫同学们:“搞研究要能沉得下心,认准一个方向,要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的精神。”于是,团队认真梳理思路,在慎重考虑了社会需求和学校地理位置优势等多方面因素后,最终决定开展智能海洋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并以“海洋油气工程机器人”和“海洋环境监测机器人”为两大研究平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团队人员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涵盖了机械、电子、能源、测控、自动化和法学等专业。
风雨中成长
  和许多攀登科学高峰的同路人一样,智能海洋机器人创新团队也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考验。
  一次,队员们带着作品——浒苔打捞船到海边做实验,却受到一位清理浒苔的志愿者的质疑:“你们的机器有什么用?还比不上我手弄得快呢!”听到这话,队员们脸上一阵发烧。此时,他们深切感受到,只有实实在在提高生活生产质量、造福人民, “科技”才有真正的含金量。
  又有一次,试验中由于船体做的较小,一个大浪过来,小船竟变成了散在水面上的一堆零件。队员们下定决心,一定要脚踏实地,摒弃花拳绣腿的东西,切实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2015年5月,挑战杯省决赛在济南举行,水下机器人历经长途跋涉,在托运途中一个关键的控制器被碰坏了。队员跑到济南科技市场和其他地方挨家挨户询问,一直找到晚上十点多仍没有找到匹配的型号。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在山大读博的老队员黄为民找到了这种控制器并连夜送了过来,和大家一起把设备调试好。解决完问题刚刚松了口气,没想到第二天现场演示的时候,爬壁机器人由于受到附近其他大型作品的强电磁干扰,无法正常演示。但团队成员始终不放弃,在下午的答辩环节把作品搬到答辩室,圆满完成了答辩。
  “水下机器人虽然只获得了二等奖,无论在别人眼里它是什么样子,在我这里就是独一无二的宝贝,千金不换。”团队成员李佳奕谈起团队的作品,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花开正当时
  2015年11月,团中央开展了第二届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评选活动。机电学院学生创新团队虚心向获得过第一届小平团队的其他高校的团队取经,精心设计申报方案,团队介绍的视频,他们反复改了六七次才最终定版。申报书每一个字都反复推敲斟酌,连一个标点也不放过,前后修改了17遍。
  团队成立至今,已获得国家级特等奖等国家级奖励10余项,省级特等奖等省级奖励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3项),获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尤为可喜的是,团队取得的上述成果均为学生第一位。团队成员还承担了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山东科技大学学生专利申请研究资助项目十余项。涌现出了国防科技大学硕士生董国正、中科院博士生胡明伟、北京斯迈德自动门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鹏飞、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孙朝阳、山东省优秀学生王宇等一大批优秀同学。
  科研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团队成果或成员多次被国家、省市级报刊及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并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
  队员们深知,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学校对创新氛围的大力营造,离不开队友们的真诚合作、砥砺前行。花开正当时,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