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文章详情

返回
潘懋元教授在第十四次全国高校校友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校友办  发布时间:2007-12-07  浏览量:

今天我很荣幸来参加在厦门大学举办的第十四次全国高校校友工作研讨会,首先,对大会的如期举行表示热烈地祝贺!
80年代我曾经参与过一段时间的校友会工作,但过去较少研究。近年来由于我的研究生有研究这方面的课题,因此我对校友会研究也略有注意。我认为校友会研究应该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大学校友工作也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对象。
看了历次校友工作研讨会的论文,我获得了一个可喜的信息,即对校友工作的认识,正从功利主义向“以人为本”(以校友为本)转变;校友会的工作,也逐渐从单向的索取、利用向关怀、服务转变。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学校友会复办初期,对校友工作的认识基本上是从索取、利用出发,学校通过校友会,利用校庆之类的活动时机,进行面向知名校友的宣传;面向富裕校友的募捐。其结果是一方面工作面窄,缺乏与广大校友的广泛联系与沟通(80年代,我抓过校友会工作,也为此苦脑);另一方面工作难以展开,难以持续发展。校庆过后,校友会就没有活动了,等到下一年再开始组织活动。向知名校友宣传、向富裕的校友募捐,做好他们的工作,这是校友会工作的题中之义,但这不是主要意义,更不是校友工作的全部意义。校友会的主要功能和存在意义不是索取、利用校友。校友会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中就是“以生为本”的理念)。校友工作,应当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延伸。大学培养大学生,到了毕业,培养任务只是告一段落,并未完了。也就是大学对学生工作在毕业时“了犹未了”。了,毕业了;未了,大学还有继续教育的任务。毕业前,通过在校教师培养人才;毕业后,通过校友会继续关怀、帮助毕业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起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任务。所以,校友会的工作可以说是大学教育工作的延伸。要使离校的校友,仍将母校作为其“精神家园”。如果说,80年代的校友工作,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以宣传、募捐作为主要工作;那么,在今天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校友会就应当转变为对校友的人生关怀,继续教育为主的服务型的校友会。
其次,毕业校友,是大学办学业绩的主要标尺。社会对一所大学的评价,最终是以这所大学所培养的毕业生的全面质量和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校友在社会上的声誉、贡献,是大学最重要的评价标尺。评价一所大学是否是一流大学或著名大学,标准不是排名榜的那些评估指标,那些指标只是一时性的,不够科学的。
评价一所大学是否一流,有三个标尺:
(1)大学理念:是否形成正确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并经长期实践得到社会认可。
(2)教师:是否总体水平较高,并且名师辈出。我们说西南联大在当时就是著名大学,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师资很强,名师辈出,如蒋梦磷、梅殆琦、张伯苓、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吴晗、傅斯年、钱穆、华罗庚、周培源、刘仙洲、扬振宁、李政道等。
(3)毕业校友的质量:毕业校友的全面质量高,校友的知识、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整体突出,且有若干突出的成功人物,这也可以说是评价一流大学的最重要的标尺。如西南联大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等知名校友。
再次,从资源方面说,校友是大学丰富的潜在的教育资源。
校友资源包括(1)智力资源(2)信息资源(3)公关资源(4)财力资源。前三种资源属于无形资源,第四种资源是有形资源。有形资源可以很快见效,但无形资源的重要性、长远性比有形资源更重要,且无形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学校应更加重视校友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公关资源。
总之,母校与校友的关系,应当从索取、利用转变为关怀、服务。校友会的工作也应当以对校友普遍的关怀与服务为主要工作。只有做好服务工作,校友对母校的支持,包括无形的奉献与有形的捐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即使是希望校友对母校给予捐助,也不应当以募捐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我们的目的是校友的继续成长和发展。校友会应当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服务为目的,校友的奉献、捐助是在服务前提下可能的结果。
至于如何做好服务工作,各所大学的校友会都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许多好的做法。当然,随着新的理念的形成,经验、方法还要与时俱进!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