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返回
52级校友刘天惠回忆在校生活
作者:校友办  发布时间:2011-09-11  浏览量:

 

跨进煤炭大门——忆豪情满怀的煤校生活

淮南煤校地采302班  刘天惠

金秋九月,母校将迎来60周年华诞,忽接到参加校庆的邀请函,心情特别地激动,又使我忆起了59年前跨进煤炭大门,在洪山、淮南学习时的那段豪情满怀的煤校生活。

时间过得真快,真好似转眼之间,从我考入煤校跨进煤炭行业的大门,到如今已是59年了,学校、煤矿、社会、国家这个大家、每个小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60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小青年,如今都已成了七十多岁,近80岁的老人了,都早已离开了工作岗位,成为一位退休老职工,过着赶集上店、遛遛转转、写字画画、看孩子做饭的退休生活了。

1952年的夏天,16岁的我初中毕业了,那年刚刚成立的洪山煤矿工业学校到潍坊等地统一招生,我被录取了,8月底,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登上了由青岛开往济南的火车,第一站到了张店,又从张博支线转车才到了学校的所在地——洪山。
   洪山是解放初期全国少有的几个大矿区之一——《淄博矿务局》的所在地。据资料记载,1952年山东省的煤炭产量只有366万吨,而淄博矿务局的产量就达263万吨,是全省最大的矿区,也是当时仅次于开滦、抚顺、阜新、鸡西等矿区,原煤产量居全国第五位的大煤矿。这里不仅有着久远的开采历史和光荣传统,也曾为国家煤炭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新成立的煤校就在矿务局西山边的一片空地上,在那里建起了几排简陋的平房教室,又利用日本人开矿时在西山上盖的一座座日式红房子作为学生宿舍,大房间,双层床,没有火炉,更没有暖气,一个房间里住16位同学,但这要比我此前就读的全省重点中学——省立潍坊中学的条件好的太多了。

在这美丽的洪山,我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操场教室,那一座座红房子宿舍,洪山镇小街,通向矿井的小电车路,去罗庄镇看戏,三里沟火车站,淄川城孝妇河上水磨……至今记忆犹新;1953年学校迁至淮南,那建校之初的泥泞路,学校周边广阔的稻田,田家庵,洞山小镇上那每周必去的新华书店,……当然这切都变了……。60年几经变迁,我们的母校如今已是建设在美丽的青岛海畔,占地3000多亩,有多个学院,全校在校生5万人规模,欣欣向荣的重点大学了。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在中央燃料工业部的统一领导下,国家对三年恢复时期建立起来的10所煤炭中专,在管理体制和专业设置上进行了重大调整。1953年夏,学校从洪山迁到安徽省淮南,改名为燃料工业部淮南煤矿学校,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抚顺、阜新、重庆、开滦等并存的成立最早的10几处煤矿中专学校之一。
   当时应煤矿发展的急需,学校只设了煤田地下开采和煤矿机电两个专业,初期办学条件也比较简陋。煤炭行业历来是一个艰苦的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国家发展能源优先,为了鼓励年轻人选择煤矿专业,政府给予了许多优惠:学校管吃,不用交学杂费,入学的第一年还发给蚊帐、棉衣、棉帽等物,对特困学生还有救济。这些条件,特别是对来自农村的学生很有吸引力。那时物价很低,东西也比较富足,国家供给学生每人每月7元5角钱的伙食费,吃的还真好!不是白面大馒头,就是大米饭,不交钱、不用饭票,也不限量,还经常吃鱼、吃肉。每5名学生组成一个生活小组,到了开饭的时候,由值日生负责领菜,端回去分给成员。有的女同学饭量小,就把大块大块的肥肉、鱼肉尽往男同学的碗里送。学校很注重学生的饮食生活,每逢星期六,特别是到了考试的时候就改善生活,到那时,饭菜就更好了,那带皮的红烧肉块,带着汤汁浇到大米饭上,好吃劲儿就别提了。现在回想起那个年代的学生生活,真叫人深深留恋、难以忘怀。   

同学们都是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来到学校的,专业老师也多是从煤矿抽调的曾受过专业教育,又在现场做过技术工作的工程师和后来从中国矿业学院及东北工学院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建校初期的这些老师,有着一种特殊的勤奋、敬业精神,他们深知国家急需煤矿建设人才,教书育人,竭尽全力。那时候办学条件差,又没有适合中专生使用的现成教材,想想老师们也真是够难的。
   我们采煤专业的基础课有材料力学、金工学、机械零件、制图、普通电工学、地质学等10多门;专业课有采矿学、矿井通风、运输、矿山机电、经济管理、劳动组织与计划等。这些课程在当时基本上都没有正式课本,老师们只能从有关书籍中摘抄、从有限的前苏联教材中翻译,与当时有限的几个兄弟煤校相互交流。教材弄来之后,教研室的老师们就刻钢版,再手推油印机印成讲义发给学生。有时临上课讲义才印好,老师只好把讲义带到课堂上,发给同学们。学生也很认真,都把这些讲义攒起来,排好次序,装订成册,再买来牛皮纸做成书皮,公公正正地写上书名,专业课中的采矿学、矿井通风、矿山机电等一本本厚厚的教材都是这样形成的。可是,有时连讲义也发不下来,同学们就只好在课堂上认真听、努力记,课后再用心整理。三年的学习生活,每人都记下了一本本的听课笔记。那时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负责联系老师、服务同学。现在回想起来,也深感老师们的敬业和同学们的勤奋努力。
   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那时的好校风,学校每年夏季都安排学生到煤矿实习。在校三年“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是整个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入校一年后,我们的第一次现场实习被安排在淄博局的洪山矿。这个矿在当时是全国比较先进的矿,像长壁采煤法、正规循环作业、使用苏制截煤机、实行总工程师责任制等都首先在这个矿试行。在那个年代,煤矿接受学生实习还是件很稀罕的事,矿上很重视,工人也欢迎,还专门派技术人员给同学们介绍矿情、作实习指导报告、带领参观地面系统、辅导实习。当我们穿上工作服领到矿灯戴上保安帽,第一次坐上人车来到井下的时候,觉得又高兴又惊奇,上了一年的煤校,首先想看看煤层是个啥样子。20天的实习中,我们认工人为师傅,按动截煤机按钮,开动电溜子,又攉煤又拉筐(当时洪山矿井下掘进还有人力拉筐),与工人一起劳动,无论男女同学上井时都是漆黑的小脸,两个白眼珠,一口白牙。在那充满激情的学生时代,我们还真有点光荣和自豪的感觉。第二年的生产实习和最后一次毕业实习,每位同学都在仔细观察、搜集和整理一些自己认为需要的资料并写出论文。
   三年的学校生活是短暂的,但给了同学们深深的教益,那时,学校似乎还没有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口号,但也确实是在按这样的目标办学的。老师的敬业精神、教书育人成为同学们的楷模;学生们都为国家即将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倍受鼓舞,也为毕业后要投身煤炭事业而感到重任在身,从而勤奋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学校的体育活动也开展的丰富多样,教体育的

忆往事,作为母校培养的一名学子、煤炭战线的一名老兵,深深地感激学校的培老师们的教诲;也为自己选择了“太阳石”这个行业而感到无怨无悔、光荣自豪;更对“跨进煤炭行业大门” 时的那段学校生活的美好回忆而豪情满怀。

在母校60年华诞到来之际,衷心地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刘天惠校友系1952年入校,在煤炭地下开采302班学习,曾任原新汶矿务局局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