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返回
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楷模—记校友王怀洪
作者:校友办  发布时间:2013-01-14  浏览量:

王怀洪出生于1963年8月的山东省胶南市,通过自己的努力,寒窗苦读十余载取得博士学位后,他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又成为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最终任职为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兼规划勘察研究院院长,并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地质工作者。他的职位是山东省煤田系统中唯一的一个二级副教授岗!他思想政治素质高,坚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发扬煤田地质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钻研,特别能开拓,特别能奉献”的行业精神,经常在关键时刻担任重要任务,在中日合作项目中,承担了重要的攻关课题,赢得了荣誉,得到了中日双方专家的一致好评。

风雨之后,终见彩虹

王怀洪长期在生产技术科研一线,历经多个实际岗位,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工作思路开阔。先后主持并主编50余个大型地震勘探设计、报告,累计完成150余万勘探地球物理点,约实现4.5亿人民币的货币工作量,按国家开发银行统计投入产出率0.45%计,其产生的相关经济效益约1000亿人民币;为获得全国优质地质报告“十四连冠”殊荣做出了突出贡献。围绕煤矿安全生产地质保障这一主题,参与并系统总结分析14年三次中日合作勘探及中澳、中德合作研究,创立了“装备配置—设计采集—精细处理—综合解释—报告编制—后续服务—信息系统”有机协调的工作体系和“物探与地质”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技术路线,建立了一整套精细解释方法和综合勘探模式,探索开辟了特色的煤矿精确勘探之路。“多手段综合勘探”的技术路线和“精确勘探”、“资源预测”两大主题研究成果,被列为资源山东建设重点推广工程,为东部“攻深找盲”寻找后备资源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源精细勘探以及山东省建立省、境外煤炭资源基地提供了强力地质技术支持,提交新增煤炭资源量475亿吨,其经济价值达2000多亿人民币,获得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他担任山东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资深会员,由于在矿井地质和数字矿山方面的突出表现,被吸收为国际教科文组织下的“国际数字矿山测量协会”的中国委员。主持或主要完成科研项目和重点工程3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行业科技进步奖9项,新发现资源奖4项、全国行业优质工程(报告)奖3项、理论创新奖3项,正承担《建设山东省煤炭资源数字化工程》等省重点课题5项。出版《采区综合物探方法》等专著5部,撰写论文50余篇。

王怀洪连续两次被山东省煤田地质局评为“科技工作拔尖人才”,两次被山东省煤炭工业局评为“科技兴煤”优秀工作者和优秀科技工作者,先后被评为“中国煤炭工业科技管理先进个人”、“山东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六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记二等功;所带领的两个科技团队分别被授予“中国煤炭工业科技示范矿(队)”、“中国煤炭工业科技管理先进单位”、“中国煤炭工业功勋勘探单位”。

精明的领导,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勘察院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煤田地质行业进入一个低潮期,地勘队伍都受到了冲击,人才流失严重,山东煤田地质局当机立断,抽调全局优势技术资源,在全国煤田地质系统率先成立了第一家规划勘察研究院。勘察院的成立大大提高了科研技术研究水平,呈现出了朝气蓬勃的活力,一时间成了全国煤田地质系统竞相学习的典范。勘察院自成立以来一刻也没有停下发展的步伐,按照“国家现代地质勘查技术中心”目标,历经数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专业门类齐全、技术手段先进、生产技术科研一体化的技术密集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团队。
勘察院始终以高度的政治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四个特别”精神,围绕矿产资源保障主线,在省内外、国内外累计探明煤炭资源400余亿吨,在山东省先后进行了巨野煤田、汶上宁阳煤田、黄河北煤田、滕县煤田、济宁煤田等二十余个省内大型煤田的勘探,在贵州先后完成了龙凤、龙井、龙场、杨家湾、对江等井田的勘探,新疆、内蒙古等省区都留下了他们的勘探足迹。
勘察院首创并坚持综合勘查技术路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和矿山安全生产的地质保障,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日本新能源机构进行了长达十五年的新勘探试验研究与技术开发,建立了完整的综合勘查技术体系。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华北晚古生代聚煤及找煤研究”、“第三次煤田预测”和山东省“煤炭资源经济评价研究”等重大攻关科研项目。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山东省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山东省煤炭资源现状利用核查”、“山东省数字煤田示范化工程建设”等省部级重大公益工程;完成了“山东煤田勘探地质理论与实践”、“精细勘探新技术”、“岩性地质勘探综合技术”、“煤层顶板稳定性预测”、“煤炭资源信息化管理”等重大科研成果。九十年代末率先在全国地勘单位中全面实现了地质报告数字化,创全国煤炭工业优质地质报告“十五连冠”;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十余项。
勘察院辉煌的历史,来之于这支精干的技术队伍,和王院长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他们孜孜以求,不断攀登科技知识的高峰,实现了持续不断的发展,达到了新的境界,实现了建设“国家现代地质勘查技术中心”的愿景。只有以创新性思想谋划,以先进文化建设引导单位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打造具有勘察院特色的文化,让全院职工形成合力,提高勘察院的核心竞争力,立于市场竞争的不败之地。

特色文化,引领不断前行

王院长认为,勘察院特色文化,应该以三个方面为核心,即核心理念,创业理念和团队文化。
核心理念,“责任 荣誉 精准”。责任,就是担当,就是付出,体现了一个单位态度、原则、作风、风格、习惯、思想、胸怀、使命和追求。一是对国家、省政府资源保障责任;二是对省煤田地质局技术中心责任;三是对职工权益保障的责任。荣誉,是对我们履行资源保障行为的肯定和褒奖。职工荣誉是单位荣誉的体现和组成部分,单位荣誉是职工荣誉的基础和归宿。我们珍惜社会对于职工和单位的各种荣誉,荣誉也激励我们实现新的跨越。精准,是非常准确,精确。依托我们的人才、技术、装备优势,以正确、安全、精确、高效为原则,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质量上一丝不苟。
创业理念,“诚信是立院之本,科技是兴院之基,创新是强院之源,开拓是富院之路。”诚信是立业之本,是一个单位立足社会的先导,是人生路途中的第一准则。包括对用户的质量、工期时间、服务水平等的承诺按合同保质、保量的按期完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倍增器”,更加主动地抢抓机遇,适应挑战,实现勘察院的兴旺和发展。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推动单位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时刻不停的理论创新和思维创新,是做强做大勘察院的主要推动力。开拓是指从小到大地发展、扩大,开拓新局面。一要开拓市场(省内、省外,国外三线联动),二是要开拓专业领域(地质、物探、环评、监理、灾害评估、煤矿服务、煤层气勘查、矿权运作、矿山开发等),实现勘察院的“富民强院”。
团队文化,“发现自己,携手创造,我们与勘察院一起成长。”包含十二元素:“自我发掘、自信自强、环境激励、人人是才、全员合力、团队强力、活力创新、精品创造、携手同济、和谐发展、健康成长、奔向成功。” “十”字坐标系下,精英向上提升,团队平行推进,勘察院当兼收并蓄;人人是人才,人人要成功,人人能成功,人人必成功,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个体主观能动性,自我发掘潜质潜力,自信自强,自力自立。强调组织环境平台建设,转机建制,激发激励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突出发现挖潜、创新创造,为个体与团队持续发展不竭动力。有个性化发展芬围,更崇尚科学有序融入集体英雄主义之中;个体创新汇成团队集成创造,主张个体与团队一起成长才是成功;功在当代,利在长久,创造与成长在历史过程渐进中完善之至成功。
成立于九十年代的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正以其独有的风姿在我国煤田系统中发光发热,我们相信,在王院长的正确指导与带领下,勘察院一定稳中有升,不断前进!

工作经历:

1987.07-1989.12:山东省煤田物测队

1990.01-1994.01:山东省煤田物测队

1994.02-1995.04:山东省煤田物测队

1995.05-1997.11:山东省煤田物测队

1997.12-2001.12:山东省煤田物测队

2002.01-2004.05: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

2004.06-2010.01: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

2010.02至今: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

主要学术和社会兼职:

1999.10至今: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07至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国际数字矿山测量协会”

2003.05至今: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2004.10至今:山东地质学会

2008.07至今:山东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荣誉及奖励:

2006.02: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7.05:中国煤炭工业科技管理先进个人

2009.03: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记二等功

2010.05: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1.04:全省煤炭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

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

山东煤田勘探地质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二等奖

煤层顶板结构及构造定量化研究科学技术三等奖

基于三维信息的煤顶板稳定性评价科学技术三等奖

山东煤成气成藏条件及资源评价科学技术三等奖

煤田岩性地震勘探方法研究与应用科学技术二等奖

东部地区煤聚集规律与深部找煤研究科学技术三等奖

浅层地热能源开发应用研究科学技术三等奖

山东省黄河北煤田潘店勘查区煤炭勘探新资源发现奖

煤田四队新基地浅层地热资源开发应用新资源发现奖

山东省阳谷—茌平煤田黑虎庙井田勘探新资源发现奖

发表论著及论文:

2007.6 龙固煤田主采煤层顶板特征及工程地质分区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2007.6 兖州煤田顶板构造特点及其稳定性 中国煤炭地质

2007.8 东部煤炭数字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与关键问题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10 利用相干体技术探测煤矿微小构造方法论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4 郓城井田天然焦综合勘探技术研究成果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2009.8 煤层顶板稳定性、预测理论与方法 地质出版社

2009.8 山东地球物理技术进展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业绩概述:

历经多个生产技术岗位,先后主持50余个大型综合勘探设计报告,在全国优质地质报告评选中获“十五连冠”殊荣;始终围绕“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和“煤矿安全生产的地质保障”两大主题,深化15年三次中日合作勘探及中澳、中德合作研究成果,推进“物探、地质与信息化”相结合技术路线,提出并完善和力推多手段、多矿种、多领域综合的“协同勘查”思路、方法和技术;为东部“攻深找盲”和“西部大开发”及“走出去”提供了强力地质技术支持,提交新增煤炭资源量475亿吨,经济价值逾2000亿元人民币,技术创新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引领着绿色可持续的协同勘探之路。

获科技进步奖省部级17项行业奖9项,新发现资源奖4项、优质报告奖3项、理论创新奖3项,进行中的省重点课题5项;出版专著5部,撰写论文50余篇,主持编写的中国煤炭工业《矿井物探手册》即将结稿;被推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数字矿山测量协会”中国委员,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煤层气专业委员;

2006年来先后评为“中国煤炭工业科技管理先进个人”,“山东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六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记二等功;“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