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返回
在生命禁区的六年校友陈正荣
作者:校友办  发布时间:2007-09-10  浏览量:

   陈正荣,1950年1月生,江西省高安市人,现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二巡视组组长。1976年7月毕业于我校机电系机电专业,中共党校研究生院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曾任西藏自治区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西藏自治区科委党组副书记、第一副主任,西藏自治区新能源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西藏自治区科教领导小组成员等职。1985年获“全国优秀边疆儿女”铜质奖章,1991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党务工作者。
在生命禁区的六年,是陈正荣最初进藏工作的六年,是他最难以忘记的六年。正是这六年,让他磨炼了意志、锻炼了品性,培养了对西藏人民的感情,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他了解了西藏,体验了高原生活的艰辛,从而为立志耕耘雪域、扎根高原、奉献西藏作了坚实的铺垫。
   1976年,陈正荣大学毕业来到西藏后,被分到土门格拉煤矿从事机电技术工作。这个矿当时是西藏一个比较大型的企业,属自治区工业厅管辖,但它却远在藏北的唐古拉山脚下,北距长江源头的各拉丹东雪山仅100多公里。矿区北面是连绵起伏、冰雪终年不化的唐古拉山。矿区海拔5000多米,年平均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下,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40%多,一年中冬季长达八个多月。
   一到矿上,陈正荣就受到重用,负责一矿的机电技术工作,这对一个刚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来说,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遇到技术难题,根本找不到老师请教,甚至连参考资料也没有,他只好硬着头皮,试着自己去解决,而且必须解决!报到第一天,矿上所有的发电机全停了,有的是柴油机坏了,有的是发电机出了毛病,有的是控制柜出了问题,整个矿区没电,采掘工作停止。第二天,矿领导要求陈正荣带领其他技术人员、工人尽快解决供电问题。当时陈正荣高山反应十分严重,头胀痛得厉害,晕晕沉沉的,但他看到领导和工人们一双双深情期待的目光,硬着头皮把任务接下来。回到家里,他翻阅从学校带来的资料,找来图纸,分析计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由于机房的基础是冻土层,冬天的冻结和夏天的融化造成不均匀的沉降,导致柴油机轴和发电机轴不同心,法兰盘的连接处形成了很大的剪切力,使连接螺丝断裂。因没有专业的测量仪器,陈正荣和工人师傅用一种很土而却十分有效的办法,测出了偏心的误差,用塞铁垫平。三天后,机组可以正常发电了,大家欢欣鼓舞,陈正荣心里却捏了一把汗,心想:“头一脚总算踢出去了。”接着,他又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其他发电机修好了。第二年,陈正荣将厂房的基础设计成一个巨大的整体性构造,钢筋混凝土的厚度足有一米。如果把不均匀沉降的高原冻土层想象成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么,那巨大的混凝土基础就像一条船,它完全可以承受巨浪的冲击。在浇筑基础的日子里,矿上挑灯夜战,热闹非凡。陈正荣是指挥,同时也和大家一起背石头,拌混凝土,干得热火朝天。
   那是紧张、繁忙而又充实的日子,除负责技术工作外,陈正荣还办了职工夜校,教工人学文化、学技术,甚至还教唱歌,组织各种活动。
   刚从学校毕业,年轻的陈正荣求知欲十分强烈。他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准备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虽然环境艰苦,氧气稀少,但他咬着牙关,几乎每天都坚持学习,做练习、记定理、背单词、写笔记,那种学习的辛苦与艰难是在平原地区生活的人们无法想象的。房间低矮而昏暗,室外是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狂风或裹着雪花漫天飞舞,或裹着沙石敲打窗户,或掀动着白铁皮屋顶,嘭嘭作响……1978年,陈正荣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并填好了表格,单位却急急忙忙发来电报,表示由于工作离不开,不能同意他报考。
   陈正荣留了下来,继续工作,也继续坚持着学习。但矿区几乎是一个孤岛,它和外界的联络除了一条崎岖不平的公路外,就只有一部莫尔斯收发报机。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有时一两个月看不上报纸、收不到信件。幸好,陈正荣有一部收音机,那是他的无价之宝,因为从那小小的盒子里面,可以听到来自北京的声音,感受到祖国的脉动、世界的呼吸,也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他甚至在收音机中听到了故乡的采茶戏!在遥远的边疆,在世界屋脊,在冰雪世界中一座低矮简陋的小屋中,当他听到来自家乡的那种带着浓厚乡音的江南小曲,是一种何样的感受呵!青青的山,绿绿的水,翠翠的田野,金黄色的油菜花,和煦的春风,悠长的蝉鸣……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出版业日益繁荣,陈正荣利用出差和休假的机会买了不少的书,科技、政治、经济、小说等都有,他急切地想从中了解祖国和世界,了解科技的最新进展,充实自己的头脑,开阔自己的眼界。是书给予了陈正荣精神的支柱,陪伴他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
   矿区最难对付的事可能就是生活了,缺氧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夜里的气温长年在零度以下,最冷的时候达零下40多度,每天烤火做饭用煤都在100斤以上,得自己去煤场挑煤,拌煤又得用土、用水,这些都靠他自己去挖去挑。每家都用废汽油桶做一个大炉子,兼烤火和做饭之用。那是一只名副其实的“煤老虎”,每天都得不停地喂它,然后又要把它排出的煤渣运走,天天要为火炉耗费大量的精力,还必须精心伺候,稍有疏忽,炉火就会熄灭,屋内就会变得像冰窖一样,甚至喝不上水、吃不上饭。
   吃菜也是矿区一大难题,一年中至少有七八个月吃不上新鲜蔬菜,只能吃些脱水蔬菜、干菜、罐头和牛羊肉之类的东西,即使在夏天也很难吃上新鲜蔬菜,因为这些菜要从拉萨、青海、甘肃甚至是新疆去拉。由于路途遥远,公路颠簸,一些新鲜蔬菜还没等运到矿区就都烂掉了。由于维生素的严重匮乏,他不得不靠药丸来予以补充。
   矿上的吃水也很困难。夏天,要用水车从河里拉;冬天,水都结成了冰,只有去冰湖挖冰化水……
   当人生活在一个色彩十分单调的世界里时,才会真正感到色彩的重要性和对它的渴望与追求,会情不自禁地在屋子里贴上几幅绿色的画,或在屋子里养上一点极普通的花草。当它们泛着几丝绿色,或开着几朵小花时,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
   一位先哲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的一生难免会度过一段艰苦的岁月,或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和烦恼,但陈正荣认为,如果能正确对待它,这一切反而会变成一种财富,你可以从中得到意志上的磨炼和思想上的启示。在生命禁区六年的难忘经历,使陈正荣付出了很多、失去了很多,但在深沉的痛苦中,陈正荣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意志得到了磨炼。贝多芬说:“男子汉的性格应该在铁砧上碰出火花来。”经过艰苦的磨炼,陈正荣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1982年,陈正荣调到拉萨,在自治区太阳所工作。当时困难也是很多的,但因为有过那段经历,他觉得拉萨的条件与藏北的条件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带领全所同志,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使西藏的太阳能利用事业蓬勃地发展了起来。1992年,陈正荣任科委副主任后,又带队到藏北去搞社教,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呆了4个月,奔波跋涉了数千公里,有好几次车陷激流和冰河,但他的心态却是那样坦然。
   不要被困难吓倒,不要在逆境中消沉,不要害怕失败和挫折,即使遍体鳞伤,也得咬紧牙关从地上爬起来,揩去那身上的血迹,在人生的旅途上跋涉。这也许就是艰苦给予人生的启示吧!(校友办整理)